试论工程文化
工程文化是生长在工程活动中,渗透于工程各个环节,通过工程主体(即工程共同体)或工程成果呈现出的工程主体的精神、理念、价值观;技能、知识、经验;行为规则、习惯以及限制工程主体的制度、法规的集合。
1.工程文化的内容
工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大致可划分为精神-理念、技能-知识、习俗-习惯、制度-规范四个层面的内容。
精神-理念层面的工程文化涵盖了工程思维、工程精神、工程意志、工程价值观、工程审美和工程设计理念等内容。该层面的内容既决定着宏观工程战略,也决定着微观工程项目的目的、设计方案、施工管理水平、工程的后果和影响。
技能-知识层面的工程文化包括工程共同体积累的经验性技能、技巧,以及系统的工程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工程管理知识等内容。
习俗-习惯层面的工程文化不仅包括工程共同体的群体行为方式,例如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相关联的习俗,也包括工程共同体的个体行为习惯。
制度-规范层面的工程文化主要涉及工程管理制度、法规、工程建造标准、施工程序、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条例等。
工程文化犹如“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弥漫在工程全过程中,控制、影响着工程共同体的行为,最终在工程结果上得到展现。
2.工程文化的特性
第一,工程文化具有“空间性”。
所谓工程文化的“空间性”不但是指任何工程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质地域”和“地理范围”内进行,而且是指与具体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工程文化往往会体现出“地方性”特征。例如:北京、上海、纽约、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巴黎、悉尼拥有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呈现出这些城市的工程文化特性。
工程共同体把不同地域的民族精神[1]带入工程活动中,建造出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工程,同时形成携带民族精神“元素”的工程精神。在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中,工程文化往往通过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工程精神突显出来。工程精神是工程文化的核心,集中反映出具有“空间”特征的工程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例如,德国工程中体现出的严谨精神,美国工程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再比如,中国工程人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谐友好”、“顾全大局”的民族精神带入中国工程建设中,形成中国工程文化特有的“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工程精神。这些工程精神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程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中国工程文化的建设。
另外,同一个工程共同体在不同地方从事工程活动,会创造出不同的工程成果,产生不同的工程文化。这也是工程文化“空间性”的一种体现。
第二,工程文化具有“时间性”。
工程文化的时间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时代性”、“时限性”和“时效性”三个方面。
人类在不同时代建造出不同的工程,并通过工程文化展现出工程的时代性特征。例如:古埃及建造的金字塔与20世纪的悉尼歌剧院、古罗马帝国的道路交通网与21世纪中国大陆现代化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工程业绩,更显示出烙有“时代印记”的工程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某些旧时代的工程会被注入新时代的工程文化价值。例如,古代中国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长城在现代中国拥有“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时代价值。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任何具体的工程活动都在时间进度和工期方面有(甚至是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例如:庆典工程的工期要求、汛期到来对河流大坝合拢工期的限制等)。工程设计时间节点的要求、对工程共同体的纪律性和守时要求等充分体现出工程文化的“时限性”。
不同的工程项目拥有不同的目的、作用和“时效”影响要求。有些工程是短期“时效”的暂时性工程,有些工程是长期“时效”的“百年大计”工程。虽然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对任何工程而言都是“时效”越长越好,但应该承认,工程项目的“时效性”越长,则其工程文化的持久力和影响力便越大。所以,工程文化的“时效性”特征既是检测工程项目、工程活动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文化的存在、传承乃至传播的根本需要。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发挥灌溉效益,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既反映出建设者的工程建造水平,更体现了时效长久的工程文化。
可见,工程文化的“时代性”、“时限性”和“时效性”是设计、建造和评估工程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第三,工程文化具有整体性和渗透性。
工程动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文化无处不在的渗透性决定了工程文化具有整体性和渗透性。
工程文化的整体性通过工程活动中的各种协调性原则、协调性机制和协调性过程得到体现。工程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工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从工程全局出发,评定工程的整体效果。局部或个别环节上成功的工程并不一定是好工程,在工程文化上存在缺陷。
工程文化的内容是无形的,致使工程文化的存在及其作用常常被“过滤”或着被忽视。但正因为工程文化的“无形”,致使它能够作为“软实力”,渗透到工程活动的每个环节,渗透到工程“肌体”的每个“细胞”,决定工程活动的“有形”结果,从而彰显出工程文化的价值。同样人数的工程队伍,拥有同等技术含量的工程设备却可能建成不同效果的工程项目,或者流芳百世,或者危害社会。
第四,工程文化具有审美性。
工程的本质是建造。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告诉人们,工程活动不但是一个技术创造过程、生产创造过程和经济创造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追求建造具有功能美、结构美、形式美和环境美统一的工程是工程文化的审美性特征。卓越工程是把技术要求、经济要求、社会要求与审美要求有机结合和统一的工程。工程文化的审美性从而成为检验工程成果的一个重要视角、重要方法。随着审美观的变化,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彰显,从而带动工程审美性标准的不断提升。加强工程美的教育,强调工程文化中审美性的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工程共同体成员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仍有许多工程决策者、建设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没有认识到“工程中存在美”,缺乏“工程创造美”的意识,这势必严重影响新工程理念的提升和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3.工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工程文化贯穿于工程活动的始终,对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乃至工程的发展图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第一,工程文化对工程设计产生作用和影响。
工程设计是设计师的“作品”。工程设计的质量取决于设计师的工程文化素养。设计师的工程文化素养不仅包括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和工程科学知识,还需拥有丰富经验、地方性知识、民族习俗,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的能力,以及拥有较高的审美品位等。另外,设计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甚至包括性别、民族、生活条件、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环境等也构成了设计师文化底蕴的特殊因素。设计师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要把对决策者思想的理解、对知识的把握、对特定条件的考虑以及对工程的诸多特定需求加以集成,从而表现出工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工程文化对工程实施产生作用和影响。
投资者、决策者、领导者是否有先进的工程理念;工程师是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建造标准和工程管理制度;工人是否遵循了操作手则、劳动纪律、生产条例;后勤人员是否提供了安全措施和生活保障;整个工程团队是否具有凝聚力,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建造标准、工程管理制度、施工程序、操作手则、劳动纪律、生产条列、安全措施、生活保障系统等等都是工程共同体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有的工程文化。
从工程文化的角度来看,所谓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等,不但具有技术、经济内涵和“色彩”,更具有工程文化方面的内涵和“色彩”。在施工环节中,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往往不是技术能力问题,而是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工程理念和工程文化观念和传统方面的问题。工程界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高度重视工程文化对工程施工的作用和影响,应该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工程共同体的工程文化素质。
第三,工程文化对工程评价产生作用和影响。
工程评价依据评判标准而进行。工程标准体现或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不同文化观念投射到工程上所形成的工程观念的产物。在制定和掌握工程标准时应该综合考虑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技术经济标准和审美标准的协调等问题。
第四,工程文化对工程的未来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
未来工程在展示人类的力量的同时,会更多地注重人类自身的多方面需求、注重人类与其他生物、人类与环境的友好相处;未来的工程既应该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应当体现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未来工程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都将由其所包含的工程文化特质所决定。只有充分认识工程文化的这种功能,才有可能使未来的工程设计充满人性化关怀,使未来的工程施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干扰,使未来的工程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
工程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需要经过工程共同体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共同体行为规范等形式加以培养、塑造、表现。工程活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工程文化也会发生变迁。它既能被发扬光大,被转换更新,也可能被消磨腐蚀,衰败蜕化。能否树立独特风格的工程文化,究竟会形成什么样的工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程领导人对工程文化的认识及其领导风格、战略思想、个人修养、管理方法等因素。另一方面,工程文化绝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少数人的事,必须重视全面提升工程共同体内部每个人的全面素质,这才是提升工程文化的最根本的关键。
总之,工程文化是工程与文化的融合剂,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内涵”,是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1]“民族精神”术语中的“民族”既有泛指特定区域中的人群的意义,例如“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可以专指更具体的民族,例如“苗族的民族精神”。本书在此主要涉及和讨论的是前一种含义的民族精神。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