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崑先生生平和学术年谱
朱伯崑先生生平
著名哲学史家,易学哲学研究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朱伯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5月3日上午九点三十分在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朱伯崑先生,1923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1948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习。1951年毕业,在冯友兰先生的要求之下,留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并担任冯先生助手。1952年起,随冯先生一同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期间虽经历诸多坎坷,但学术工作始终没有停止。已经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先秦伦理学概论》、《戴震伦理学说述评》、《<管子>的国家管理学说》、《易学哲学史》等,另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后来汇编为《朱伯崑论著》和《燕园耕耘录——朱伯崑哲学文选》。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用“民至如今受其赐”来形容,可以说一点都不夸张。先生自五十朱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也是继冯友兰和张岱年先生以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北大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从五十年代开始,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思考就表现出独立于教条主义式意识形态的特点。1957年发表的《我们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文,即反思简单地套用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做法,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出了先生的学术洞见和勇气。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先生五、六十年代的学术工作主要以哲学史教学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为主。先后主编了《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先秦——隋唐)、《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隋唐)、《中国哲学史资料长编》等,这为先生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革结束以后,重新编辑《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朱先生是统稿人。这些工作,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哲学史教学年代起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教学骨干,教学活动持续了四十多年,主要开设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资料讲解”、“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易学哲学史”等。朱先生是同时代学者中授课最多的教师之一,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文革结束以后,急需摆脱僵化的教科书模式,朱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详细的中国哲学史讲授大纲。该大纲摆脱了旧的教条主义做法,突出中国哲学的固有问题和特点,尤其注重历代理论思维的成绩。这个大纲虽然没有转化为一个系统的教科书,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讲授产生了重要而实质性的影响。
朱先生是著名的易学家,易学哲学领域的奠基人,易学哲学研究大师。先生认为,在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理论思维基本上是通过易学来锻炼的。因此研究中国哲学而不研究易学,就不能深入把握中国传统理论思维的特点。正是基于此种理解,朱先生举十年之力,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字的巨著《易学哲学史》。该书系统地讨论了从先秦一直到清代易学哲学的发展,资料翔实,分析缜密,每一部分都不乏真知灼见,从中可见朱先生治学的深厚功力。该著作充分体现了北大学派原始材料和理论分析并重的特点,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哲学界不可多得的经典,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也是朱先生超越前辈学者之处。先生的易学哲学研究贯通哲学和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二十世纪哲学史研究轻视经学的缺点,并促进了哲学史研究对经学的关注。朱先生认为,不研究经学,哲学史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下去。由于易学的特殊性,先生治《易》十分重视义理和占筮的分别,自觉继承孔子“观其德义”及“不占而已矣”的精神,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占筮活动。先生的易学哲学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巨著《易学哲学史》已经翻译成日文和韩文,即将出版。
朱先生从事教学工作五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术人才。于学生严格而不失温和,宽厚而不失砥砺。在学生的心目中,朱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也是一个敦厚的长者。其道德文章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朱先生晚年致力于易学研究普及和培养易学人才的事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复兴事业。先后创办了美芝灵国际易学研究院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任院长。先生以其德性和智慧的魅力会聚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易学名家,共同讨论易学和中国哲学的问题,为易学研究的发展和易学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此期间,创办了《国际易学研究》学刊,并主编《易学基础教程》以及“易学智慧丛书”数十种。2004年,又主持成立了国际易学联合会,为首任会长。
朱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虽历经坎坷,然忧国忧民之心无时不在。先生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国运密不可分,因此一直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并为民族复兴深感自豪与骄傲。八十岁时曾经赋诗云:
百年磨难思中兴,而今万邦谒燕京。
老骥犹伏千里志,振兴中华育精英。
从中可见一个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我们相信,先生的道德文章将和国家民族同在。
朱先生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领域非常有威望和成就的大师,德高望重的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界和中国哲学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朱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将被后学和历史永远铭记。
朱伯崑先生学术年谱
1923年 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1947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书。1951年,留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开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资料讲解”、“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易学哲学史”等。
1956年 发表《中国哲学史教授提纲》(先秦─两汉部分),连载于《新建设》杂志。参与撰写《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刊行。
1957年 发表《我们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东晋南北朝无神论者反对佛教灵魂不死信仰的斗争》,《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哲学史简编》(中国部分),人民出版社。
1962年 《王夫之论主观与客观》,《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主编《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先秦─隋唐),中华书局。选编《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隋唐),中华书局。
1965年 发表《王夫之论本体和现象》,《中国哲学论文集》第2集,中华书局。编选《中国哲学史资料长编》。
1977年 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内部讲义,铅印本。
1979年 《管子四篇考》,《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发表《宋明时期两点论和一点论的争论》,《中国哲学》第5集,三联书店。
1981年 发表《周敦颐评传》,《中国古代哲学家评传》第3卷,齐鲁书社。
1982年 《中国哲学史》(近代部分),中华书局。《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统稿),中华书局。
1983年 《张角与(太平经)》刊于《中国哲学》第9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 《先秦伦理学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小史>(英文本)读后》,《哲学研究》第12期。
1986年 《易学哲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发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撰写的易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 《略谈儒学的特质》,《文史知识》第6期。《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 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研究、讲学。发表《<管子>的国家管理学说》、《论<易经>中形式逻辑思维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1990年 在日本东京在亚洲问题研究会上演讲《梁漱溟与中国社会主义》。
1991年 《易学哲学史》(修订本,四卷)由台湾蓝灯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请来认识<易经>》,刊于台湾《国文天地》4月号。
1992年 《谈宋明理学中的体用一源观》,《中国哲学史》第1期。赴日本东京,在亚洲问题研究会上演讲“中国当代人学的开拓者─评梁漱溟著《人心与人生》”。《道家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一文发表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周易>与儒家的安身立命观》,《安身立命与东西文化》,香港法住出版社。
1993年 与广州美芝灵公司合作,成立美芝灵易学研究院,任院长。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照着讲和接着讲─芝生先生治学方法浅谈之一》,《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关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几点意见》,《海峡两岸学者首次儒学对话》,齐鲁书社出版。在泉州东亚地区文化与经济互动学术研讨会上演讲“儒家文化与和谐主义”。《戴振伦理学说述评》,《国学研究》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赴日本东京,在东亚洲问题研究会上演讲《梁漱溟先生的儒学观─纪念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重新评估老学─关于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几点意见》,《老子与中华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帛书本<系辞>文读后》,刊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易传>的天人观与中国哲学传统》,《中国传统哲学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易学中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传统》,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3卷2期,台湾“中研究”中国文哲研究所刊行。《方氏易学中的逻辑思维与儒家形而上学传统》,《大道之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通讯》3卷3期,台湾“中研究”中国文哲研究所刊行。主编《易学知识通览》,齐鲁书社。
1994年 《谈先秦儒学的开放性》,《孔、孟、荀之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新评估儒家功利主义》,《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庄学生死观的特征及其影响─兼论道家生死观的演变过程》,《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易学哲学史》四卷本,华夏出版社。
1995年 创办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任院长。发表《中国传统哲学的未来走向》,《诠释与创造》,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刊行。《论传统道德的两重性》,《群言》,1995年第7期。《谈传统与创新》,《江淮论坛》1995年第1期。《从王何玄学到程朱理学》,《中国哲学研究通讯》5卷4期,台湾“中研究”中国文哲研究所刊行,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华夏出版社。发表《帛书易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美国檀香东西方中心召开的“儒学和人权”学术会议上演讲“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论”。《再论〈管子〉四篇》,《中国哲学史》3、4期。《帛书本〈易说〉读后》,《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
1996年 主编《易学漫步》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与香港浸会大学演讲《中国大陆五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关于宋学研究》,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出席北京道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题为《老庄哲学中有无范畴的再检讨》的报告。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二辑出版,华夏出版社。《谈儒家人文主义占筮观》,《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从太极图看易学思维的特征》,《中华易学》16卷11期。《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思维》,《哲学杂志》16期。在香港道教学院演讲《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7年 主编的《易学漫步》沈阳出版社印行大陆版。《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出版,华夏出版社。在香港道教学院演讲《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在中国科协召开的周易与占卜算命研讨会上发表“谈周易文化中的两种传统”。主编的《易学智慧丛书》第一辑共10册出版,沈阳出版社。
1998年 《周易导读》一文收入《智慧的感悟─北京大学名著名篇导读》,华夏出版社出版。《百家争鸣与学科建设》收入《青春的北大》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出版。《朱伯崑论著》,沈阳出版社。
1999年 《国际易学研究》第五辑出版。《在中国哲学与易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收入《中国传统哲学新论》,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2000年 《国际易学研究》第六辑出版。
2001年 《燕园耕耘录─朱伯崑学术论集》(上、下册)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主编的黄金版《周易》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做关于“易学与科技思维”的发言,该发言随后由《光明日报》发表。
2002年 《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发表于《中国儒学年鉴》。5月,在河北大午集团主办的“儒学文化与乡村建设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易学哲学史》日文版由日本周易学会、北海道大学文学部伊东伦厚教授主持翻译。
2003年 《国际易学研究》第七辑出版。主编之《易学智慧丛书》第二辑共8期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
2004年 主持“国际易学联合会”的筹建工作。
2005年 朱伯崑主编《易学哲学史》共4卷,崑仑出版社再版。
2007年 由朱伯崑原著,伊东伦厚编译的『易学哲学史』(全四卷),将由日本朋友书店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