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舆人类文明
《易》为六经之首,主要一个原因是它出现最早。其它五经都是有了文字以後的产物,唯独《易:这部书出现在有文字之前,是从书封卦开始的,最初只有书、没有说明,因而绎後代人留下了多方解释和书量开发的余地。数千年来解《易》之书,汗牛充楝下可胜利。解《易》的著作之多,说明这部书:引起古今研究者和使用(占卜)者重視的程度非问一般。還可以說明各種注釋者(或单發者)都有新的見解.至少對前人的注釋(或阳發)不滿意,認為没講到關鍵處,或者没講透.才不能不另行加工。經過歷代多次、多人、多方面的加工,《周易》追部經典包涵的内容越來越廣泛,它包涵的道理也越來越復雜。到了近代,小西方學術交流漸多,開始互相了解。《易經》傳到了西方.歐洲人看到這部書,他們從歐洲人的尺度看這部書,《易經》從此走向世界,成為國際研究者共同關心的占籍。
生當現代.我們要用現代人的文明和智慧來研究它。根據以上的這些特點,不難看出,歷代的圖象的解釋者,包括對卦辭、爻辭以及系辭,都是後人代表前人寫出的關于圖象的說明。後人的解釋可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是總歸是後人的,不能保證它能完全表達了古人畫卦的本來意圖和設想。它可以基本符合,也許未必符合。古人已逝,去聖時遙,後人的解說,前人無從辯解。禪宗自稱得釋迦的“心傳”,朱熹自稱得堯、舜、禹的“心傳”,山
“心傳”說明得道者見到或達到的造詣,完全可以表明得“心傳”
者的思想境界。其境界可以很高明,也可以很深奥,但無法證明他們所說的都能得到釋迦和堯、舜、禹的認可.伏羲畫卦,最初是一和一,陰陽兩畫是指天地、男女、正負,都是出自後來人解釋義,伏羲没有留下任何解釋,連傾向性的暗示也没有留下。這些情况後人把它說死了,認定伏羲的原意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解釋的越詳明,越具體.附加的主觀臆測越多。
《系辭》出現後,有了文字的說明。這些說明見解深刻,說理透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斷定出自孔子之手,用它說明孔子的哲學思想.,將是極有價值的資料,古人早有用系辭來講孑L子易學見解的;如果不是出于孔子,另有來歷,就要從另夕}的途徑來考慮。( ①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尧舜禹的“心传”。)
今天的研究者與占人相比,人們接受了社會進化觀點,承認今天的社會比原始社會進步.人類脱離蒙昧時代,不再穴居野處,不再茹毛飲血,有了家庭,不再群婚雜交,從部落進入國家组織,人類除了語言還有文字。有文字比有語言是…大進步。在這個公認的前提下,我們研究《易經》要借助于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借助于我們掌握的社會歷史發展南宋時期,陸九淵與朱熹發生過一次大辨論。朱熹用大量經典文獻资料為自己的論據作證,陸九淵反駁說,堯舜讀過什么書?他們都是儒家公認的“聖人”,能為群眾造福,是兩位德高望重的領袖(聖王),其言行世代相傳,他們可能不識字,卻不妨礙他們在中國歷史上享
有崇高的地位。
堯舜不識字,或識字不多,堯舜以前的伏羲可以斷言更不可能識字。從伏羲到堯舜的確切年代無從推算得準確,按司馬遷的式五帝本紀》,①應屬傳說中的歷史。從社會發展的原則推斷,先從漁獵到馴養家畜(伏羲),從采集到種植谷物(神農),然後建立定居點(黄帝造宫室,制衣服.造舟車,創文字),這是合乎歷史進步的軌迹的。堯、舜、禹三代相傳,史料較多。年代也比較明確。(這三代約在B.C。1695一n06)大約五、六百年。)
伏羲畫卦.到文王演《周易》約千年。文王演易,應當看作文王對易的理解,文王把伏羲的畫卦納入自己的體系。從文王演《易》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家論《易》,又過了好幾百年,關于《易》的議論、運用逐漸增多。這些議論可以看作是春秋研《易》者對《易》的理解,没有根據證明春秋人的《易》學能代文王立言,更難設想,春秋時人能說清楚二:千年前伏羲畫《易》的最初設想。
文化、思想以至哲學,都是按照不斷積累,不斷增加新内容,不斷增加新解說的方式,逐漸豐富,逐漸完善的。春秋時人的《易》學,按照當時學術思維所能達到的水平把問題講清楚就是对文化的贡献。
( ① 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大吴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吴金天氏、颛 百高陽氏。)没有必要论证春秋人对《易》的解释是文王《易》
的原羲,更没有必要论证春秋人封《易》的解释是恢後了伏羲《易》的原羲,因为这是做不到的,也无法证实,无助于研究。
“图文先出”,是《易》的第一特黠。《易》短期始于圃象,图象在先,说明在後。写成的说明逐年增益,常常在图象出现千年以後,且不断增加新的说明。固象是《易》的胎芽,或叫做“初易”或“原始易”。
历史长久,是《易》的第二特黠。圆象的解说者非一人,时间跨度极大。参舆者的地区遍布大江南北,黄河雨岸。众说纷纭,不是出于一次讨论。晴间先後可以持续二千年之久。
请解繁富,是《易》的第三特黠。历代耩解者,都以为得到了《易》的真髓,力图说明前人说《易》的失撰,至少弥楠前人的不足。所以注解、诠释《易经》的多到数以千计。
由于以上这三个特点,给今天的研究者带来了困鞋。
《易》学研究虽然不易,不可能求得一侗最後定论。但《易》经不是天书,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涉及的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现象。我们只要尊重历史,不任意妄加比附,我们就能把研究推进一步。
历史是进步的,不是倒退的。我们在现寅中不断骚现新经验、新事物,以至遇去不知道的新原理,新事物是在营事物的基基上萌发的。文化不能割断,也燕法割斯。前人不知利用原子能,现在懂了;前人不知道有鼋子计算机,现在有了。原子理论,可以涉及正负电子对撞现象,《易经》中也有陲隅封立。有了鼋子封撞机以後,回遇头来看。发现《易》经中有阴阳对立的观念,有类似之处;有了电子计算机(电脑),运用了二遣位制,发现《易》的阴阳对立,舆二进位制有相似处,这种现象正可以说明人类文明是前进的,不断积累、增加的。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是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粗疏到精密的遇程。《易》学研究,试看历代关于《易》的注解(及开发)都经历了由简到繁这样的遇程。
保持严肃的学术性,才能推勤《易》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贯切百家争鸣的精神,才能推动《易》学研究的不断前进。
企圃利用《易》学解决个人的某些需求(如用占卦算一算股票涨落,用占卦算一次军事行勤的膀负),是使《易》学回到伏羲、文王晴代的要求,既燕助于行焉决策的取舍,又不利于《易》经的研究,是走不通的。
文化现象总是後代的成果包容了前代的成果。因而它的含羲越到後来越盟富,有些是前代成果所引发的,更多情况下是前代所没有发现的新内容。逭獯现象表现在《易》学研究中,也表现在一切文化领域中。
清初王夫之说遇:
唐、虞以前,无得而详考也,然衣裳未正,五品未清,婚姻未别,丧祭未修, 丕轻禧臻,人之异于禽禽者禽几也。
春秋之民无异于三代之始。帝王经理之余,孔子垂训之後,民固不乏败期,而视诸唐虞三代帝王初典,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读通鐾论》)三代之暗,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之土司。唤啬乞其部民,使鹄面鹕形,衣百结而食草木。(同上)
上述情景在抗日戥争睛期,我曾在黔、滇少敷民族地区亲兄。尧、舜晴期(三代)文化如此低下,尧、舜以前的伏羲、神晨畸代的文化生活只能比尧、舜低,不可能比尧、舜更高。上古晴代人颊全力以赴封付自然灾害,又要防止外来部落的掠奇,能有多少晴同坐下来从容研究二进位制?老子、孔子封社会、历史、文化的兄解的深度、赓度断然超遇尧舜,他们读的书也超遇尧舜。
今天人们看到的《易》经包罗万象,逭佃现象是历代研究者逐渐增加造去的结果。徒伏羲齑卦的圃象中,“一”、“一”或八卦的图象并不包含象後人所阐述的逭些内容。“三代无揖论之道,尧舜燕吊伐之道”,应是历史事实寅。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意思,恰恰说明中华民族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开创新文化,不断前进,永远进取的精神,从而增强人们的自信心,,中华民族不是吃祖宗遗产的“纨绮子弟”,而是富有开拓精神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