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易学三书》新解
自汉而下,易经学者始终在探寻卦象和卦辞之间的关系。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整体上究竟代表着什么,各卦之间怎样联系,及其卦辞爻辞彼此之间如何对应,却一直没能找到圆满的解答。以至于易学的卜筮功能——人们以易经为指引在不确定性下做选择求发展,成为它最主要的应用功能——始终形成不了一个坚实的根基。正如航行于茫茫大海,罗盘和经纬是否确凿可靠,能否获得人们信赖,带给求问者信念和安慰,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疑惑。
我们在读易学著作,即便顶级大师的经典时,会油然体验得到这类“元问题”的困惑。本文将集中讨论焦循的《易学三书》,旨在解答“元问题困扰”方面,
能否提供更便利、更自洽、更易懂的诠释。
焦循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易学大师,家学渊源,毕生专研易经易传,成果汇集成厚重的《易学三书》,名倾一时,是当时广受称誉,被评为“凿破混沌”的一部巨著,“直达圣人之旨”。该书的独特贡献,在于比较明确地提出要解答“元问题”——卦象和卦辞(广义的,包括彖辞爻辞等所有的文字解释)之间有无联系,是怎样联系的。
时人赞焦循探索的“石破天惊”,因为他依据各卦(相应)爻位的阴阳互变来验证周易里卦辞的涵义。英和,焦循同时代的一位硕儒和高官,是位识者,在替《易学三书》作的序言中他说,“诸经皆可理释,而易必由数推”,有点睛之妙。精研数学的焦循,在《易学三书》的独特贡献主要集中在第三书《易图略》里,篇幅最短,然而最精致、最堪玩味,作者以为是全书之精粹所在。
“易图略叙目”里,焦循是这样自述的,“余学《易》所悟得者有三,一曰旁通,二曰相错,三曰时行。此三者,皆孔子之言也。孔子所以赞伏羲、文王、周公者也……
余初不知其何为‘相错’,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比例之义出于‘相错’。不知‘相错’,则比例之义不明。余初不知其何为‘旁通’,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升降之妙出于‘旁通’。不知‘旁通’,则升降之妙不著。余初不知其何为‘时行’,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变化之道出于‘时行’。不知‘时行’,则变化之道不神。未实测全《易》之先,胸中本无此三者之名……
测之既久,益觉非‘相错’、非‘旁通’、非‘时行’,则不可以解《经》文《传》文,则不可以通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意。”
焦循的意思甚明,必须在实测上下功夫,找出《经》、《传》的文字叙述的底蕴,焦循的解答反映在前两书《易通释》和《易章句》,方法却在第三书里面;必需通过爻变形成的卦之间的“旁通”、“相错”、“时行”等关系,才有可能解经悟道,明白卦辞的奥义。
我们因此将集中讨论《易学三书》的根基——《易图略》,从而展开《三书》的介绍和评析。后人在总结焦循的旁通学说后认为,他主要的法则和步骤为:
· 旁通卦须是阴阳爻两两相对的;
· 旁通卦的阴阳转换须按次序进行;
· 旁通的目的是使得每一爻各正其位。
(可参见《易学三书》,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 ,2003年)
《易图略》所列出的“图”(参阅该书的前五卷),其实只是列表而非图像。由于篇幅所限,本讲将展开图一、二、三、四的研讨。先来看他的“旁通图一”。这是焦循的主要贡献所在,突破了周易里的对卦限制,是以“变”的原则——同位爻的阴阳互变来构成对卦的,而非“覆”、“变”两个原则的杂用。如此构成的32对“错卦”,被焦循称为“旁通卦”,列于“旁通图第一”。
焦循的“旁通”学说,是对东汉易学大家荀爽、虞翻的拓展延伸。错卦在焦循是“最彻底的”旁通卦,以他的话,是“六爻俱变”,1、2、3、4、5、6爻在每对错卦的前卦和后卦是阴爻和阳爻的互变。下文中为了表述的清晰易解,我们用数字来标记爻位,初爻为1、二爻为2、……上爻为6,便利讲述三爻纯卦和六爻重卦。
这32对“最彻底的旁通卦”列出有如下表:

(图1)
上面的32对错卦,构成的是按“变”一个原则,即前卦和后卦在同爻位是阴爻和阳爻相互否定的。细心的读者会发觉,图1里对焦循的排序做了若干调整。调整有两个层次:A、重排了对卦的顺序;B、调换了若干对卦的前卦和后卦。
A层次的调整同焦循的学说没有任何出入,因为他完全没有理会到六十四个易卦作为一个整体究竟该如何排序的问题。哪对卦在哪对卦之前或之后,不是焦循的旁通学说所要关切的; B层次的调整,即把某些对卦的前、后卦互换,目的在于分清阳仪卦(前卦)和阴仪卦(后卦)的二元对立、相反相成的关系。而焦循的孰前孰后之分,主要出于“失道”或“当位”的爻的数目的考虑,大致而言,以“失道”爻数少的为前卦。若“失道”和“当位”的爻数均为三条,焦循的前、后卦关系和我们列出的就大致相仿了。关于B层次的调整,下文在解析“当位失道图第二”和“时行图第三”时,还将有所论列。
图1里的对卦的相对位置,用二维的平面方图可以看到很清楚,对我们继续讨论“八卦相错图第四”亦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列出如下图2:
(图2)
每对错卦,也就是焦循“六爻俱变”的旁通卦,在上面的方图里都相偶而成“中心对称”。乾卦-坤卦、既济-未济固不必说,鼎卦-屯卦、大过卦-颐卦、临卦-遁卦…… 莫不如此。在第六讲里我们已经有过比较详尽的分析:一对错卦,前卦的列序和行序(a,b),则后卦的列序和行序必为(7-a,7-b)。例如,同火风鼎卦(5,6)成对的屯卦必在(2,1),是水雷卦;地泽的临卦(0,4)则同天山的遁卦(7,3)构成对卦,等等。
为了界定明确,姑且称其作“六级旁通”——所有六条爻都发生了阴阳互变。更准确一点,我们也可以把焦循的“旁通图第一”称之为“相错图第一”,因为其中列出的对卦是根据“变”为唯一原则——同爻位的所有六条爻的阴阳全然相反——构成的错卦。
基于同样的理由,焦循的“八卦相错图第四”似可改名为“交错图第四”,会更加准确些,它们是“相错图”里的六级旁通卦,分别做了三条爻——1-2-3爻(下卦)——的阴阳互变,相反否定而成的结果。
譬如,天天的乾卦(7,7)的上卦结合(或称为“交于”)地地的坤卦(0,0)的下卦,就成了天地的否卦(7,0)); 而坤卦(0,0)的上卦结合乾卦(7,7)的下卦,就成了地天的泰卦(0,7)。
重卦里面,1-2-3爻构成下卦(内卦),4-5-6爻构成上卦(外卦)。之所以建议改称其为“交错”,实质上是把一对错卦(六级旁通)的前卦的下卦(1-2-3爻)同后卦的下卦(1-2-3爻)交互置换。(若是把两者的上卦(4-5-6爻)进行互换,得出的结果是同样一对交错卦,但前卦和后卦被对调了。)总之,是本卦的下卦和其对卦的下卦交错结合而成。
焦循深谙易卦乃两个三爻卦重叠之理,他把图四称为“八卦相错图”,因为相错卦乃错卦的上、下卦的交错组合,而无论上卦还是下卦都是八纯卦之一。
由于置换改变的爻数是三条,交错后得到的一对卦是原来这对错卦的“三级旁通”。例如,八卦里水-火相错,水水坎卦(2,2)-火火离卦(5,5)的“三级旁通”卦是水火既济卦(2,5)和火水未济卦(5,2)。又如,八卦里雷1—风6、山3—泽4相对,所以与泽风大过卦(4,6)—山雷颐卦(3,1)交错而成的,是泽雷的随卦(4,1)和山风的蛊卦(3,6)。结果“八卦相错图第四”可以简化成下图3。

(图3)
与上图对照来看,在方图2里很容易找到交错的两对错卦。交错而成的两对错卦必是占据着一个矩形的四个顶角,而互为错卦的两卦一定在对顶的两个角上。譬如,(1,3)小过-中孚(6,4)—(1,4)归妹-渐(6,3);(0,1)复-姤(7,6)—(0,6)升-无妄(7,1)的关系,余皆如此。而且,主轴线上的任何一对错卦,与之交错的那对错卦必在辅轴线上,它们的矩形是正方形。坤-乾—泰-否是如此,坎-离—既济-未济是如此,(3,3)艮-兑(4,4)—(3,4)损-咸(4,3)、(1,1)震-巽(6,6)—(1,6)恒-益(6,1),也同样如此。
也就是说,一对错卦,其列序和行序分别为(a,b)和(7-a,7-b),那么它们的交错卦的列序和行序就分别为(a,7-b)和(7-a,b)。取方图里的任何一卦,譬如说,水山蹇卦(2,3),我们立即就能找到它的错卦,火泽睽卦(5,4),也能立即找到蹇卦-睽卦的交错卦就是(2,4)的水泽节卦和(5,3)的火山旅卦。蹇-睽—节-旅分别占据着一个矩形的四个角。
用数字方位(列序及行序)代表方图中相应位置的卦,从而一目了然地看出易卦之间的关联,比起焦循的文字叙述,更要简洁便利。数字表达(和计算机的数值处理)较之文字描述的优势,在解析焦循的“时行”和“比例”时,更是表现无遗。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来校勘书在撰写、编辑、排印上的疏失。对于《易学三书》里究竟如何实测《经》文《传》文,并验证焦循的探究诠释是否在理,带来很多助益。下文在焦循的“当位失道图第二”和“时行图第三”的解析中,提供了说明。
易学的传统主张,1-3-5爻为阳爻、2-4-6爻为阴爻,是“当位”,否则就是“不当位”或“失位”,即焦循称之为“失道”者。为什么如此诠释,始于何时,是解读《易经》的一个关键“子问题”。焦循认为这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所言,是理解他们的“真意”之核心。伏羲、文王、周公有没有这样说过,不清楚,至少孔子没有这么讲过。遍查易传十翼之书,我们找不到“当位”和“失道”的说法。(作者阅读十分有限,敬请有识者告知补正。)
焦循的一个主要原则,“旁通之目的是使得每一爻各正其位”的论述,是在“当位失道图第二”和“时行图第三”里展开的。全部64个易卦,六爻尽得其道者,仅既济一卦;尽失其位者,也只有既济的错卦——未济一卦。纵观其余31对错卦,每对十二条爻里,也必有六条“当位”、六条“失道”;“当位”的爻数在1、2、3、4、5之间,“失道”的爻数显然是6减此数;任何一对卦的前卦和后卦,两者的“当位”和“失道”的爻数正相反。既济-未济最是简洁,既济卦的“当位”和“失道”的爻数分别是6和0,相应的,未济卦的“当位”和“失道”爻数则分别为0和6。
焦循关切的核心,是每个卦怎样来向尽得其道的既济卦靠拢。例如,需卦,只有2爻“失道”,所以只要进行“一级旁通”,把2爻上的阳爻置换成它的对卦晋卦的5爻的阴爻,就成了既济卦。以焦循的说法,是“(需)二之晋五”。而晋卦则需要“五级旁通”,要把“失道”的1、3、4、5、6爻置换成需卦的4、6、1、2、3爻,才能旁通成既济卦,即焦循所要求的,“(晋)五之需二、初之四、四之初、三之上、上之三”,才能达到目的。又如,夬卦,有2、4两爻“失道”,所以要进行“二级旁通”:把2、4爻置换成剥卦的5、1爻位的阴爻,从而旁通成既济卦,需要经过“(夬)二之剥五、四之剥初”。而剥卦则需要“四级旁通”,要把“失道”的1、3、5、6爻置换成夬卦的4、6、2、3爻,方能旁通成既济卦,也就是他说的“(剥)五之夬二、初之夬四、三之上、上之三”之后,才能达到目的。
向既济卦靠拢,减低“不当位”的爻数,实质上,就是上卦向水旁通、下卦则向火旁通。水在上卦,尽得其位,若在下卦则尽失其位;而火正相反,在上卦则尽失其位,在下卦则尽得其位。从水火的既济卦和火水的未济卦,应该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从坎卦-离卦旁通到既济-未济看得尤其清晰:它们都是“三级旁通”。坎卦的下卦的水置换成离卦的下卦火,是经过了1-2-3爻互变的“三级旁通”;而离卦,上卦的火置换成坎卦的上卦水——4-5-6三爻的互变,也是“三级旁通”。又如,乾卦-坤卦也是做了“三级旁通”后:在乾卦是2-4-6爻的置换(“(乾)二之坤五、四之坤初、上之坤三”);在坤卦,则要经过1-3-5爻的置换,“(坤)五之乾二、初之乾四、三之乾上”,方可最终旁通到既济卦。
若是坎卦做了4-5-6爻的“三级旁通”、离卦做了1-2-3爻的“三级旁通”;或是乾卦做了1-3-5爻,坤卦做了2-4-6爻的“三级旁通”,则沦为了未济卦。火上水下的未济卦,六条爻均不在“正位”,可能是把易学应用于卜筮的人最不希望看到的。
很显然,“分阴分阳”,确定哪个是阴仪卦哪个是阳仪卦,是非常要紧的。按焦循的意思,64个易卦,经过若干级的旁通,都可以臻于既济卦。但若不加区分,没分清楚某对错卦的阴仪、阳仪,或者没分清某卦的上卦和下卦,胡乱置换的话,旁通反而会进一步“失道”,导向未济卦,岂不哀哉!
至于所有的卦经过若干级的旁通之后,最终达到“既济”,是否就完满了?对此的看法,焦循本人是很有保留的。他说,到了既济,“其道穷矣。此‘亢龙’所以为‘穷之灾’
也。此吉变凶也。”说明了他对易卦的周流变易,循环无已的道理是有着深刻理解的。也就是说,“未济”实乃时行之一环,未见得一定不好。
为了便利进行各级的旁通,我们把八(纯)卦的旁通关系列表如下图4,可以非常简易地从方图的方位找到所生成的旁通卦。
(图4)
从上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六级旁通是两个三级旁通的组合,1-2-3爻变是下卦的三级旁通,4-5-6爻变是上卦的三级旁通;二级旁通是两个一级旁通的组合;四级旁通是一个一级旁通和一个三级旁通,或四个一级旁通的组合;五级旁通则是两个一级旁通加上一个三级旁通。
以需卦-晋卦旁通到既济卦为例。需卦是水上天下(2,7),只有2爻一条爻失道,需要“二之晋五”。从图4,在变中爻的一级旁通栏里,天7旁通至火5,就成了既济卦(2,5)。晋卦是火上地下(5,0),1、3、4、5、6五条爻不在“当位”,要“五之需二、初之四、四之初、三之上、上之三”,才能旁通到既济卦。下卦要经过二级旁通,上卦要经过三级旁通,从图4也一下子就可以查出,下卦从地0到火5,上卦从火5到水2,于是旁通到了(2,5)的既济卦。
其实,爻的置换是相互独立进行的,哪条爻先变或后变并没有差别。例如,晋卦的下卦地0旁通到火5,是先变1爻呢还是3爻,结果都一样是火,只是中间的路径有所不同:先1爻再3爻,是地0—雷1—火5,而先3爻再1爻,则是地0—山3—火5。晋卦的上卦火5三级旁通到水2,是先变1爻再2爻再3爻呢,还是是先变2爻再3爻再1爻呢?结果也都是同样的,不过中间路径有所不同而已。按1-2-3的顺序,是火5—山3—风6—水2,而按2-3-1的顺序,则是火5—天7—泽4—水2,或是火5—天7—(二级旁通)水2。
据此,上文里引述的焦循第二条法则,“旁通卦的阴阳转换须按次序进行”,在绝大多数场合是多余的。
焦循在解释“八卦相错图第一”时说,“《传》云:‘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凡爻之已定者不动,其未定者在本卦。初与四易,二与五易,三与上易,本卦无可易,则旁通他卦。”也是多余的。所谓“定”者,是指该爻已是“当位”,无需变。如果是“未定”的,则依据本卦相应爻位来变动。
譬如,晋卦的2爻“已定”,已是当位的阴爻,不需要动;5爻是阴爻,“不当位”,需要动。但“二与五易”,本卦的2爻也是阴爻,变不了——“无可易”,就得“旁通他卦”,以它的错卦——需卦的2爻(阳爻)来变动。而1爻(阴仪)和4爻(阳爻)都不“当位”,所以本卦可易,“初之四、四之初”,1爻置换成4爻,4爻置换成1爻,就都“当位”了。
其实不需要绕圈子,不在“当位”的爻,依据其错卦的相应爻位来变动就可以了。这样,焦循书里的“五之需二、初之四、四之初、三之上、上之三”,实质同“晋五之需五、晋初之需初、晋四之需四、晋三之需三、晋上之需上”是等价的。理解这一层关系,要晓畅得多。因为错卦是“六级旁通”,相应爻位上阴爻阳爻全都是对立的,而且只有二元,非阴即阳、非阳即阴。所以更直截了当,晋卦的1、3、4、5、6五条爻不在“当位”,直接进行阴阳置换,就可以(五级)旁通到既济卦了。
除了阴爻当在“阴位”(2-4-6爻)、阳爻当在“阳位”(1-3-5爻),传统的卜筮还以1-4、 2-5、3-6爻位上的阴爻、阳爻互异者为“应”,阴爻、阳爻相同者为“敌”。“应”则亨通,而“敌”则蔽塞,意义大不相同。
结合“当位”—“失位”和“应”—“敌”关系的说法,我们知道,“应”者必是两爻皆“当位”或两爻皆“失位”。而“敌”者必有一爻“当位”另一爻“失位”,并且“失位”的那爻不能由“当位”的另一爻来进行置换,因为“无可易”。以上文提到的需卦为例,2爻阳爻“失位”,不能够置换成与之相“敌”的5爻(同样是阳爻,但“当位”)而变成阴爻,而是要置换成其错卦——晋卦的5爻(阴爻)才行。反观晋卦,1爻(阴爻)和4爻(阳爻)相“应”,但均失其位,因此是“可易”的。但是很明显,按照统一的法则,分别和需卦均在“当位”的1爻(阳爻)和4爻(阴爻)置换,则要简捷得多。
读者有兴趣,可根据图4来摩挲把玩,轻易就能找到各级旁通卦。由于焦循的文字表达和方法上的局限,《易学三书》并不容易读。作者就曾觉得它相当费解,琢磨旬月,才汇总出图4,不但可以作为理解的捷径,而且替开发电脑软件、处理易卦解构等问题,带来很大的便利。
这样,我们解读了焦循的“当位失道图第二”和“时行图第三”,对“比例图第五”
也做了导读。《易图略》卷五的第五张图表的讨论,需要相当的篇幅,我们有机会将作专题展开。
有读者或许会说,焦循的法则不是很明白浅显吗,何“石破天惊”之有?如果对易学的历史有所了解,估计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这里略微谈谈我的看法。
焦循是博学深思之士,祖辈和孙辈也都熟研儒经,要从传统诠释的框架中挣脱出来,是非常之不简单的。他的《易学三书》,写了十数年(四十二岁至五十三岁),是他毕生探索易经的精炼,真知卓识不难想见。那么他的突破,艰巨又在哪里呢?周易里64卦乾-坤…… 既济-未济的32对排序(上经15对、下经17对),长久以来被视作当然的范式,束缚牢不可破。[1] 焦循的旁通学说能从中解脱出来,奠基于以“六爻俱变”原则构成的32对错卦,不能不说是需要灼见和勇气的。而且他明确认识到六爻重卦乃八卦的叠加,指明了震(雷)- 巽(风)、艮(山)- 兑(泽)也是两两旁通,同乾(天)- 坤(地)、坎(水)- 离(火)是一样的。这个认知,对于根植在周易里的震-艮、巽-兑成对,以及长久以来盘踞人们认知的(文王)后天八卦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焦循的另一个突破,同样意义重大。他规定了爻的阴阳互变,只能是“二与五易、初与四易、三与上易”。即六爻重卦中,下卦的初爻只能同上卦的初爻置换,下卦的中爻只能同上卦的中爻置换,而下卦的上爻只能同上卦的上爻置换。即爻的变易,只能发生在1-4,2-5,3-6爻之间。而长久以来儒家释经的见解,1、2爻代表地道,3、4爻代表人道,5、6爻代表天道,已是易学牢固的共识。以此推理的话,2-5、1-4、3-6的互易岂非人、地、天的浑杂,于是就变得不可能了。
而在焦循的认知里,我们可以推测, 1爻和4爻、2爻和5爻、3爻和6爻,代表着同一类的事理。“三才而两之”,重卦里面,若下卦的初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那么上卦的初(4爻)、中(5爻)、上(6爻)也同样应该如此。只有这样,1-4、2-5、3-6的互易在逻辑上才能够自洽。焦循依据1爻同4爻、2爻同5爻、3爻同6爻的互易旁通来“实测”《经》文《传》文,至少就儒家的释经传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选】: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珍藏本]. 新世界出版社, 2004.(赵复三翻译)
胡渭(清) 易图明辨. 九州出版社, 2008
黄宗羲(明)易学象数论. 九州出版社, 2007
焦循(清) 易学三书(上、下). 九州出版社, 2003
孔颖达(唐)周易正义.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9
来知德(明) 周易集注(上、下)(易经来注图解). 九州出版社,
2004
黎靖德(宋)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 1986
李学勤 周易溯源. 巴蜀书社, 2006
南怀瑾 易经杂说[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南怀瑾徐芹庭 周易今注今译. 重庆出版社, 2008
欧阳修 易童子问. 欧阳文忠集, 1975
潘雨廷 读易提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尚秉和(清) 周易尚氏学. 中华书局, 2003
邵雍(宋) 皇极经世书.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施維邱小波 周易图释大典.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4
俞樾(清) 群经平议. 春在堂全书, 1988
张政烺 张政烺论易丛稿. 中华书局, 2010
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朱熹(宋) 周易本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朱熹(宋) 易学启蒙. 中国书店, 2008
[1]易经的卦为什么分为上下两段——上经30卦、下经34卦,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是个谜。
明儒来知德提出一个相对合情合理的解说。他从卦体(亦可称为卦形)出发,认为独立的卦体只有36个。卦体所谓是“独立”的,是指一个卦象自下而上和从上到下,即从“覆”的角度看起来的两个卦,卦体其实是同一个。如此,综卦的前后两卦,独立卦体只是一个而已。譬如,周易里的屯卦和蒙卦在周易里是一对(综卦),独立的卦体却是一个。但另一对(错卦)颐卦䷚和大过卦䷛,独立的卦体则是两个。前面曾多次讲到,颐和大过是无从构成综卦的,乾-坤、小过-中孚、坎-离也是这样。
来知德提出,32对卦里,综卦28对——28个独立卦体;错卦4对——8个独立卦体,总计36个独立的卦体。上经里有3对错卦,12对综卦,所以有18个独立卦体;下经里有1对错卦,16对综卦,也有18个独立卦体,故并不失衡。
俞琰(元,1258-1314)在《读易举要》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解释。他也认为,依照卦序中“二二相偶,非反即覆”的规律,将六十四卦错综简约为三十六个卦体,以使上下经的卦体各为十八个。
通过研析讨论,我们知道用变为唯一原则,所有32对皆为错卦,阴仪32卦阳仪32卦,本不需要这样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