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的易图与比特社会的先驱*
我很高兴参加“纪念邵雍诞辰千年座谈会”,并就会议建议我的题目“邵雍的易图与比特社会的先驱”发言。非常抱歉的是我未能事前提供给大家一个文本,甚至还没有形成一条清晰的论证思路。
首先我要表达对先哲邵子抵制“读书做官”论的崇敬。他终生不仕,安乐学术,乃千年第一人也!直到千年之后,才有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明确提出“学位分途”。邵子的学术贡献乃其潜心学术的结果,宋代中国学术顶峰的形成当有其精神境界的影响。
对于会议建议我的题目,我想从四个方面扼要说明,即文化自觉与易学研究、从易学史看科学易、科学易与易科学的关系、中华文化特征与未来信息社会。
“文化自觉”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先生晚年发出的号召,他把文化自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的自觉”相提并论。要想在新的时代转折关头获得文化选择的自主性,就必须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龙去脉有“自知之明”。易学研究是梳理中华文化传统和寻找文化基因的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它凝结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各家思想的共性。
易学史可以大致区分为四个时期,即自然易、占筮易、人文易、科学易。这种历史演化是必然的,但人们对“自然易”和“科学易”的存在是有争议的。文化的源头不必然是巫术,甚至不可能是巫术,《易传》所说的“伏羲画卦”当非为占筮。易学的本质是对文本的不断诠释,它的科学诠释也是历史的必然。走向科学易是当代易学的标志性特征。
科学易的兴起表明《易经》经受住了科学的论证,科学易的发展能否产生易科学呢?这是一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所谓的“重新发现真理”的工作,要有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766—1844)把古希腊哲学原子论改造为化学原子论的创造性的研究,牵强附会和无知的妄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中华文化传统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以三大世界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界分,我们似乎可以说是信息文化。《易经》的阴阳爻是“比特”(二进制数字)的先驱。这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通过对邵雍(1011—1077)易图的二进制诠释,得出的尊重优先权的结论。
邵雍的《皇极经世》把《易经》的“宇宙代数”和筮法的大衍“算法”发展成宇宙历法模型,以元会运世(年月日时的推广)统一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演进。作为一种哲学思辨不失为当代计算主义的先驱,这或许是我们今天纪念邵子的最大的意义。
*这是作者2011年7月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国际易学联合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邵雍诞辰千年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