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易学的发展历程
易学内容经历了符号易、占卜易、人文易、科学易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按历史进程来分,则有伏羲易、周易、汉易、隋唐易、宋易、明清易和现代易。现代易学概念的提出已有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逐步把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融入古易经典。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宝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被称为“群经之首”。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易学却陷入困境,被视为“卜筮之书”,戴上了“迷信”的帽子,几乎被全盘否定。
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发现邵雍的易卦方圆图的二进制功能后,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刮目相看,包括黑格尔在内对易经智慧大加赞赏。20世纪初叶,中外科学家又重新开始关注和研究《周易》,杭辛斋、沈仲涛、薛学潜、丁超五、刘子华和玻尔、普利高津等,试图引入西方自然科学来解释《周易》。梁启超对《易传》作了初步探索,他以"数理哲学""自然法""归纳法""因果律"等现代学术范式来诠释易学(1920年《孔子》);薛学潜的“超相对论”(1937年《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以现代科学比附于《周易》,有所发展;刘子华提出的“八卦宇宙论”(1940《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得到了当时法国学者的认可;还如,冯友兰把周易哲学称为“宇宙代数学”(1985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同时他提出《易经》八卦中隐含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胚胎”,提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易学。
民国早期,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国学研究院第一期(1925年)学生开学典礼上讲到,清华之所以组织成立国学研究院,是为了“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方法是“利用科学方法,并参考中国考据之法,希望从研究中寻出中国之国魂。”这些新的提法,开启了用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重新研究易经的现代易学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出现了否定传统文化的偏颇,助长了以“疑古派”和全盘西化为代表的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加上中国文革期间对传统文化的任意践踏,易学研究已经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困境中找回周易的变革理论。在国内外逐渐兴起了一股“周易热”,其中包括对周易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著名周易学者张岱年认为,有很多自然科学家以现代最新科学的观念与周易思想相参照,可称为科学派。朱伯崑师承冯友兰在北京大学毕生从事哲学史和周易大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易学哲学史》的巨著,第一次把易学看作中国的哲学,认为易学有学和术两个方面,主张用理性思维重建易学之学,改造易学之术,影响东亚学界,掀起了现代易学研究的第二波。
现代易学研究的第二波吸引各界学者形成一股潮流。1984年5月,“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这是20世纪召开的有关《周易》研究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且成立了中国周易研究会。本次大会易学界广泛赞成引进一些现代科学的新方法,为《周易》研究开拓新领域。冯友兰在会议的祝词中重申“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唐明邦在开幕式报告中支持开展《周易》同自然科学的关系研究,赵庄愚、赵定理等提出了“科学易”;1987年,首届现代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会后,山东大学成立周易研究中心;1989年5月,《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安阳市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一次提出用自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研究周易经典。1990年10月,在安阳市召开了“《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一次把周易和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以上活动标志着古老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自觉结合,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个世纪90年代,朱伯崑、丘亮辉、董光璧、朱高正等先生承继先哲,坚持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研究易学经典的现代易学新方向。经过海内外同道的共同努力,先后成立中国科协主管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本着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精神,有组织、成建制地开展用科学精神研究易学经典的学术活动。当时的易学界和科技界普遍怀疑易学和科学是不是能够相互被研究,是不是能够相结合?丘亮辉提出“周易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吸引一批专业科学技术者、工程师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加入周易经典的研究,涌现了一批现代易学研究者。1995年开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围绕易学与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中医养生科学展开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企图从这三个领域寻求科学和易学相结合的突破口。他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文化背景讨论会;召开了“易学与现代管理”、“医易原理新探”、“莱布尼茨二进制与邵雍的易卦方圆图的关系”、“周易与占卜算命关系”等一系列研讨会。出版《国际易学研究》刊物、《易学与科学》内刊、《东方智慧丛书》(获得1997年国家图书一等奖)、《易学基础教程》等一系列著作。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相继在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日本、韩国翻译出版;董光壁出版《易学科学史纲》获得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伯崑奖等等。
综上所述,在20世纪80、90年代,周易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为现代易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现代易学”研究的热情越渐高涨,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易学学术会议不断举行,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易学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易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世纪之交,经过朱伯崑、洪元植、丘亮辉等人共同努力,由国家领导人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国家民政部登记的国际易学联合会正式成立,其宗旨在于倡导以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研究周易,建设现代的易学文化,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世界、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国际易联成立至今,已拥有日本、韩国、新西兰、美国、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会员,这标志着现代易学研究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古老的易经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2012年,由龚心瀚、丘亮辉、王跃程等一批学者和实业家,以传承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在苏州成立太湖书院,继承并发展了东方易学研究院、国际易学联合会关于现代易学研究的传统,把“现代易学启智慧”作为立院基本宗旨之一。这是由于易学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程度。在价值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易学不可能奢望通过官方对神秘主义的保护和主流学术对其容忍而谋求生存和发展,只能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论实现其科学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化。易学科学化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建立科学的现代易学体系,二是将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应用于未来的科学。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停留在直观、思辨、比附的经验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了,应用科学的方法论和现代人文理念的价值观研究易学迫在眉睫。
太湖书院内部刊物《太湖春秋》,是刊登现代易学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学术阵地,先后刊登了《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龚心瀚)、《研读易经的思考》(张连珍)、《关于周易的历史功能问题》(于光远)、《<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孙熙国)、《周易的社会“和谐”理念》(李惠国)、《太极思想对国人思维的影响》(王炳中)、《天人合一:天下第一梦》(董光璧)、《<周易>模式化思维刍议》(欧阳维诚)、《关于现代易学研究的思考》(丘亮辉)、《对中国古代八字推命术的反思》(史少博)、《立意高远的彖传》(任俊华)、《周易的科学理念辨识》(商宏宽)、《易经蛊、巽卦爻辞与汤盘铭文》(朱彦民)、《王诩<鬼谷子>中的能动性》(王国政)、《易卦数理的初步探索》(王俊龙)等多篇研究现代易学的优秀的学术文章。同时,书院将现代易学研究成果带到多地进行交流,仅2015年一年时间,书院山长丘亮辉先生多次在两岸三地参加现代易学的学术交流会。8月出席中国科协资助的、由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和中医药基础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历史上东西方主要科学认知模式的影响”国际讨论会,做《易道认知模式的象思维初探》的报告,海内外学者认为加深了会议对中国认知模式的了解。太湖书院联合海内外同道共同研究现代易学,丘亮辉、李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代易学的探索》(2015年6月《国学新视野》夏季号)和《天谋人谋,知易善谋——对<周易>占筮的现代观察和应用》(2016年3月《国学新视野》春季号)在香港发表。太湖书院即将出版丘亮辉著《传统文化新论》,系统地审视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全面理解周易对各家学说形成中的作用,主张不能割裂传统文化的百家学说,提出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易道和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重新研究易学经典。用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和现代人文的价值理念,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加以继承与扬弃,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路。这为推进现代易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太湖书院策划并组织多年潜心研究现代易学并有独创见解的专家学者丘亮辉、孙熙国、杨效雷、朱彦民、吴克锋、李定、欧阳维诚、史少博、王俊龙等编撰《古易新探》(其后更名为《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是第一部明确定位为现代易学的丛书,集中展示了从现代科学各个领域观察易学经典的现代易学研究成果。
太湖书院组织召开了两次现代易学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在苏州胜浦国合酒店主办了第一届现代易学研讨会,交流跨学科视野下现代易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编撰《古易新探》丛书的作者报告和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2015年9月,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二届现代易学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二十多名现代易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周易与和合文化进行了思想碰撞。太湖书院还邀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孙涤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博士李定、留法学者王礼强博士、东南大学李仕澂教授作了多次现代易学报告和交流座谈。
在丘亮辉先生的积极促成和具体运作下,2016年6月国际易学联合会决定成立现代易学专业委员会,宗旨是团结海内外易学同道,以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研究周易经典,创建适应当代社会的现代易学文化,并且委托孙涤教授和丘东博士组建筹备委员会,启动筹备工作。太湖书院等将协助举办成立大会,选举专业委员会的领导班子,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推进现代易学的发展,望各位同道共同参与进来。
回溯现代易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够一代一代传承的人类创造物。既然文化是承传的,那么就是不可以打倒重来的,不同的文化也不能相互取代,只能相互理解、融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是晚清以来一百多年中国文人志士苦苦求索的课题。晚清时期已经得出结论,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了;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探索没有成功;五四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引进科学与民主,现在看来传统文化的主体如果不存在,科学与民主是引而不进的。现在提出利用科学文化和现代人文理念两大新的文化因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可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从20世纪初叶到今天,经过近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现代易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信通过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团结在国际易联现代易学委员会的旗帜下,现代易学研究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更新的研究成果出现!